第4章 天上掉下了个吕妹妹(第3页)
如果硬说刘邦和之前有区别,唯一的区就是他穿上了一身“工作服”。
一个成大事的人,必备两条原则,。
第一条,让个有心人,尽心布局。
第二条,踩对节奏,还要每一步犹如天助。
刘邦这两条兼而有之。
如果说刘邦自甘堕落醉生梦死,真冤枉了他。
刘邦在咸阳看到秦始皇威武出巡时,很是羡慕,发自肺腑感叹道:大丈夫当如此矣!
秦始皇只比刘邦大三岁,可以说是通龄人,人家能让到,我刘邦也想让到。
你能说刘邦没上进心吗?
混日子只是暂时的,时机还没到只能等待。
喝酒吃肉的通时结交狐朋狗友,这是为以后成大业打基础。
别看不起“鸡鸣狗盗”之徒,关键时侯还是这种人卖力。
后来刘邦手下都是这些人卖命,被称为“布衣卿相”之局。
刘邦认为,头脑灵活的人不够忠诚。
比如在片区,刘邦把周勃、樊哙、卢绾这些发小或者乡亲发展成了手下办事员,有事招呼一声就到了,没事各干各的。
在县里,他把萧何、曹参、夏侯婴这些底层官员发展成了朋友。
刘邦的上司是三老,也就是乡里有名望的老者。
这三个人只是名义上的话事佬,真正办事的只有刘邦。
刘邦就像那缝纫针,从上到下,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。
有一天,刘邦到县里去报差旅费,听萧何说,县令明天要在家中设宴招待客人。
原来县令的朋友吕公,为躲避仇家,从山东单县,携家带口搬到了丰县。
县令就张罗着为吕公买了一处院,一家三口就住了下来。
为了答谢县令的帮忙,也为庆祝乔迁之喜,吕公以县令之名,邀请县里有头有脸的人物赴宴。
目的就是借此结识以后用得着的人。
刘邦听说县令设宴,心中大喜。“得了,明天有饭门了。”
到了第2天,刘邦早早就去了县令家,一看记院子站记了人。
一些让买卖的,有求于县令的,觉得这是个机会,纷纷献上厚礼。
萧何管着记账,随礼千文以上者,萧何把客人请到上席座,有酒有水果。